封面新闻记者 刘虎弘大速配
9月3日,四川蓬溪县天福镇琪英菌业股份有限公司六期办公室里,宋美芹的电话不时响起,对接好一笔来自海外的订单后,她将立即赶往成都见一名新的经销商。
“我们现在的产能,只能满足不到四分之一的国际订单。”这位刚从英国留学归来的“00后”,从去年8月回到公司以来,将今年菌菇外贸销售额做到了3000万元,占年产值五分之一。
视野往东,在蓬溪县城外,一座新厂房正加速建设,投产后不仅将解决产能困境,更将助力她推动“遂宁菌菇”叩开欧美高端市场的大门。
毅然回到家乡,接手父亲的菌菇事业……这一切的起点,都源于她想带领1500名工人(八成是女性),让“遂宁菌菇”走向东南亚乃至全球的初心。
宋美芹在吉隆坡推销遂宁菌菇
一场关于成长的回归
聊起菌菇,宋美芹并不像一个“00后”,成熟、老练,甚至有点“江湖”。
去年8月留学回来后,她回到父亲创办的琪英菌业,负责公司部分销售业务。一年多以来,她每个月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国内外出差,和各地的形形色色的经销商“斗智斗勇”。“我其实以前是个不那么外向、不喜欢沟通的人,但和他们打交道,需要一些改变。”
这家位于蓬溪县天福镇的企业,紧邻绵遂高速红江出口,正是当年宋父看中遂宁“成渝中点”的区位优势,从眉山的 “心血之作”。十多年间弘大速配,几十人的小厂长成了全国最大的虫草花、单体杏鲍菇生产基地,年产量超10万吨、年产值近5亿元。
宋美芹本科毕业后到英国留学,选择了市场及营销方面的专业。
“本科的会展专业和留学的专业,都是我自己选择的,回国后我也先到了沿海一些互联网大厂,在工作小组中,也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。”宋美芹坦言,在她心里,出去“闯荡”是想看看自己到底能做到什么程度,“如果毕业就回来,我可能永远不知道自己能走多远。”
带着大厂历练的经验,她心里藏着一个更大胆的计划:让遂宁菌菇走出国门。
一场菌菇的“出海”计划
宋美芹的“出海梦”,始于留学期间的发现。毕业前半年,她背着背包走访欧洲和东南亚国家,每到一个地方,总会习惯性钻进当地的农贸市场和超市——“国外的菇类太少了,国内随处可见的杏鲍菇、香菇,很多超市货架上根本没有。”
这个发现像一颗种子,在她心里慢慢发芽。
回国后,国内市场的 “淡旺季” 难题,让她更坚定了开拓海外的想法。“我们现在日产300吨菌菇,不少大经销商将菌菇供给学校、食堂,一到暑假需求就降下来,价格也跟着波动。”宋美芹算了笔账,加上国内菌菇行业竞争激烈,有时一个包装改良就会影响整体售价,“国外市场说不定能补上淡季的缺口”。
宋美芹带队在乌兹别克斯坦推销遂宁菌菇
说干就干,她很快成立四川雅腾萨国际贸易有限公司,同时兼任琪英菌业外贸部负责人,搭建起 “一企一部门” 的联动格局。为了摸清海外市场,她带着菌菇样品,领着团队跑遍越南、老挝、柬埔寨的农产品展会。
与此同时,她还推动公司参与杏鲍菇、金耳等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技术规程的团体标准制定,用技术背书赢得信任。如今,“遂宁菌菇” 已获得东南亚多国认可,截至8月底,琪英菌业今年外贸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,占公司年产值的五分之一——这意味着,每卖出5元菌菇,就有1元来自海外市场。
一份藏在菌菇里的坚守
宋美芹在菌菇生产车间
目前,琪英菌业在蓬溪县城外的第八期厂房正在加紧建设中,新修的厂房不仅可以就近招工,解决用工需求,增加当地就业岗位,还能为菌菇出海提供更好的生产环境。
“新厂房不仅能就近招工,给当地添岗位,更能解决菌菇出海的‘痛点’。”宋美芹说,目前公司的国外市场主要集中在东南亚,受物流和包装限制,欧美、日韩的高端需求还没打开,“那边的消费者喜欢精细化包装、高品质的菌菇,新厂房会专门建高端生产线,以后我们的菌菇也能装进精致礼盒,摆进欧美超市的冷柜”。
办公室外,厂区一片忙碌景象,一簇簇金黄饱满的虫草花、一朵朵洁白肥厚的杏鲍菇,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焕发出勃勃生机。
眼下,公司的产能仅能满足不到四分之一的海外订单,这既是压力,也是动力。而支撑宋美芹坚持下去的,除了市场的需求,还有厂区1500名工人的身影——其中近八成是本地女员工,她们从建厂初期就守在这里,跟着公司一起成长。
“每次去车间,看到她们手上熟练地分拣菌菇弘大速配,脸上带着发自内心的笑,我就觉得这份‘接班’的选择没做错。”宋美芹说,这些女员工靠着自己的双手实现自强自立,“她们能在这里找到价值,我能帮公司把菌菇卖得更远,这就是最有意义的事”。(受访者供图)
N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